所以,许多国家和殖民地自然而然的升起了独立和反抗意识。
于是,欧美列强势力试图重返欧亚非等殖民地和地区,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则打算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,大家“双向奔赴”的情况下,国际军火市场也就变得火热起来。
区别在于帝国主义国家本身实力强悍,工业发达,而落后国家和殖民地实力弱小,尚且不具备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,后者也更需要买入武器装备,从而弥补缺陷。
就比如1926年,东非对远东帝国的军火贸易就上涨了不少,如今远东帝国内部的军阀动乱,实际上也有各国的影子,甚至苏联过去两年里也在扶持自己在南方的两个“合伙”代理人。
马蒂尔森接着说:“这几年,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也进一步加大,包括欧洲,亚洲和南美的订单需求都大幅度增加。”
“欧洲方面东欧地区的紧张形势,这让今年奥匈帝国和德国厂商对我们的订单增加。亚洲方向,包括东亚,西亚,甚至是南亚,我们的市场份额都有所进步,南美主要是北部和西部订单需求较大。”
“这也包括世界大战时期,我们积累的市场口碑和市场渠道,从而助推了如今订单的增长。”
“农业领域,我们工厂的化肥,对于农业增产起到了巨大作用,极大提高了农业单位产量水平。”
一战时期,因为欧洲各国深陷战争泥潭之中,导致国际军火市场出现巨大空白,而东非和美国等国家,顺势填补了这些市场。
而武器装备领域,一但选定,想要再变过来就比较困难了,就比如用惯了德系武器的国家,如果把他们的装备换成其他国家,那涉及到整个供应体系的变化,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浪费。
东非在一战期间,大肆买卖军火,这也让东非军工的国际市场份额得到巨大提升。
弗里德里希对于目前的国际形势自然也十分了解,他对马蒂尔森说:“这几年军工市场确实迎来了自世界大战以来的回暖,但是,挑战也日益激烈,你们应该加强技术上的投入和创新,同时加强对市场渠道的拓展,否则很难和欧美企业的竞争中获益。”
军工市场回暖是真,可欧洲主要的军工生产国恢复元气也是事实,更别提还有美国这个北美军工大国,同样是东非强有力的竞争对手。
各个大国间的军工业差距相差并不大,这种情况下,想要在市场上存活下来,只能拼质量和价格,而这两者显然都由技术推动,技术进步了,质量也就能提升,成本也才能降下来。
马蒂尔森对此倒是颇有信心,他对弗里德里希说:“关于这一点,殿下不用担心,这些年罗森化工对技术的投入,一直都在增长,同时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科研团队,同时和众多企业,高校,科研机构有所合作。”
“十年前,我们罗森化工还只能依赖德国,从德国引入技术和人员,但是如今我们不仅吃透了德国的技术,同时有自己的创新成果。”
“就拿贝拉工厂来说,它建成于1924年,其设计,技术,人员等等,都由我们自己掌控,而现在贝拉工厂的产能和稳定,丝毫不逊色于那些德国同行,我们甚至向德国提供原料,将产品卖到德国。”
德国在化工领域毫无疑问是先行者和东非如今化工企业的半个老师,但是如今东非化工企业,能将商品卖到德国,这说明东非化工企业算是出师了。
当然,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,在核心技术层面,德国依旧比东非要领先一些,而东非化工企业对德国出口商品,则是成本问题。
就比如东非的能源价格之低,是德国所不具备的,东非在石油,天然气,煤炭等各个领域都不缺乏,水电资源也异常丰富,同时海运条件便利,殖民地众多,这也意味着东非能源成本价格还有下降空间。
而能在能源供应上和东非对比的国家,也就只有美国,英国和苏联三个,美国各项资源都不缺乏,且储量丰富,而英国则是殖民地广阔,至于苏联几乎没有短板,绝大部分矿产资源都能在找到。
只不过,苏联的运输成本要比其他三个国家高的多,海运是苏联较大的短板,同时,现在苏联的陆地交通发展也比较差。
弗里德里希说:“你们心里有数就好,如今世界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,比拼的就是人才和技术,而这一点对于国有企业格外重要,相较于私人企业,你们更要转变对人才的态度。”
国有企业相对稳定,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,比如对待人才的态度上,国有企业可能更加傲慢,这些来,东非国有企业改革中遇到的最大问题,就是人的问题。
而关于这一点,很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,毕竟国有企业的基本属性摆在那里。
当然,自由市场对人才也未必就能人尽其才,就比如前世,爱迪生和特斯拉之争,特斯拉的才华是毫无疑问的,照样会受到资本的打压和排挤,而东非政府显然很能左右私人企业的人才应用。
可国有经济领域,这就属于东非政府的义务和责任了,所以弗里德里希才会重点对罗森化工厂提到这一点。
弗里德里希说:“最后是关于工人待遇的问题,对于这一点,国有企业必须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执行,尤其要重视基本员工生活情况,从而为帝国其他企业做出表率。”
这一点对于东非国有企业来说,并不难办到,因为现在“幸存”下来的东非国有企业,基本上都是一些大型垄断技术型企业。
换句话说是经过一轮又一轮淘汰后,筛选出来的优质企业,他们本身市场竞争力不弱,且有雄厚的技术积累,从事行业相对稳定,利润也不错。
就像前世远东帝国的那些大型国有企业一样,在对待编制职工待遇问题上,下限还是很高的。
而东非国有经济占比超过三成,但凡能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,保障工人基本权益,那对于社会发展自然是有益的。
这也是东非经济不如美国活跃的一个重要因素,美国相较于东非,更加利好企业,所以,在基础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,欧洲以及其他地区资本,更喜欢到美国进行投资。
东非政府只能通过其他手段来弥补这个劣势,就比如之前提到的能源,交通,物流,机械化等层面,降低东非生产成本,来缩小和美国人工成本对比的劣势。
炫书吧